当前位置: 首页 > 我 我们 > 校友访谈录 > 正文

【校友访谈录】张中光——人生回眸,冲浪在艺术的海洋

【来源:湖北美术学院校友会 | 发布日期:2021-05-27 】


张中光

1936年生于湖北武汉,美术家、美术教育家,擅长油画,中国画。


1958年毕业于中南美专(即广州美术学院前身)油画系。


历任湖北人民出版社及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部主任,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湖北艺术学院副院长,湖北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学会常务理事、加拿大安大略艺术学院名誉教授。


长期致力于中西方绘画语言的研究与融汇,其代表作有《牧羊人》、《墨荷沁香》、《侗寨金秋》、《西江赋》、《村姑》、《思索的男子》、《银雪》、《春曲》、《屈原故里》等。《烽烟》、《一朵鲜花》于1959年由文化部选送德国莱比锡世界博览会参加艺术展;《西行》于1991年参加法国巴黎春季美展;《江南韵》于1993年特约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文化学会与国际文化组织联合举办的20世纪现代书画艺术作品评选,获“国际文化交流荣誉奖”和优秀艺术家称号;1988年当选为美国名人传记协会艺术顾问、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协会副主席,并荣获荣誉奖章。其生平被中外诸多版本的名人大典刊载,如《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美术辞林》、《国际知名录》、《亚洲地区名人录》、《国际人物志》等。


    


衣倪:张老师您好,非常荣幸以这样的方式与您交流,您曾主持了湖北美术学院的组建工作,后又担任院长一职,您与湖美之间可以说有着深深的羁绊,能和我们说说,当您想起湖美,您最先想到的会是什么,您记忆中的湖美是怎样的呢?


张中光:记忆中的湖美,是一代代美术人的创业史。学校前身是由蒋兰圃、唐义精、徐子衍等创办于1920年的武昌美术学校。1923年,增设专门部本科,改校名为武昌美术专门学校。1930年,增设音乐学科,更名为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简称“武昌艺专”)。1938年学校毁于日军轰炸后举校西迁,几经辗转宜都古老背、四川江津圣泉寺,择址四川江津德感坝五十三梯坚持办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复员回汉。1949年武昌艺专由中原大学接办,此后历经中原大学文艺学院、中南文艺学院美术系、中南美术专科学校,以及湖北省教育学院艺术科、华中师范学院图画制图系,绵延承续直至1958年的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1978年,我从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调任湖北艺术学院副院长,分管美术分部的工作,命运使我站在湖北美术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新的起点。到任后,美术分部是“一穷二白”,既缺乏办学场地,又无配套的办学设施和经费,与解放路湖北艺术学院本部音乐学科优良的办学条件有天壤之别。好在我得到在校老同志、老教授、老八路军、老新四军的文化领导干部的支持,才使我能顺利的开展美术分部的一系列工作。不久,在国家教委提出教育改革的前提条件下,湖北省委、省教委相应在落实国家教委教育改革时提出,将湖北艺术学院分成音乐和美术两所学校。这样,建立湖北美术学院的任务自然落在当时还算年轻干部我的身上。在省委、省教委、工委的高度重视下,在分部各级党政组织的领导之下,历经几年不屑努力,于1985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报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从此在荆楚大地诞生了全国八大美术院校之一的美术专门类学校——湖北美术学院。从学校组建到学校创业发展的每一步工作都是在全校教师及各级党政领导支持与帮助下开展起来的,一步步发展到今天,来之不易。记忆中的湖美是老一辈艺术家感人的风骨,他们不为名利,默默耕耘,以白手起家的精神从华中村、昙华林、半亩园出发,一步步使荆楚艺术享誉中外。




衣倪:从进入青年学习会文艺班学习开始,您开启了您的艺术人生,从此可谓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总是会探寻某些事物存在的意义,在您看来,您在文艺班学习的时期,是一种怎样的心态面对学习和艺术创作的呢?您觉得艺术创作于您的意义是什么呢?


张中光:我自幼生活在长江与汉江交汇口岸的老街古肆,深受中国民间美术和作坊文化及传统民风民俗的影响。记得读的小学是一所雕龙画凤木结构建筑会馆,家隔壁有家裱画作坊,在小学读书时,我的美术老师就是武昌艺专毕业的,这些都对我艺术启蒙有巨大影响。1949年高小毕业后,进入武汉市人民教育馆青年学习会文艺班,接收正规美术专业培训,并学习政治时事和大众哲学,文艺班有美术教师数十位。著名书画艺术家张振铎老师所绘制的大幅油画肖像,以及著名书画艺术家陈方既老师在杭州国立艺专课堂所作的几十幅油画作业,对年少的我产生了重要影响,自此萌生了学习油画的浓厚兴趣。1951年7月文艺班学习结业,分配到武汉市文教局所属的美术工作队做宣传文化工作。当时主要工作是画宣传画、绘制领袖人物的大幅油画肖像。我扛着比人还高几倍的梯子,去武汉市各大主要街道去画今天商业广告牌那么大的领袖像和宣传画,画着画着就画出名气了。武汉关,江汉路,中山公园和民众乐园都画过。后来,各军事院校都借调我去画宣传画和领袖像。以今天的眼光回眸当时的创作图像,就像时代造就的波普艺术,让我的人生随着时代的脚步,逐浪在艺术的海洋。




衣倪:您在母校任职的时候,既是一名教师,又是一名管理者,您能谈谈您是如何在这两种身份中转化的吗?您能说说在这期间最令您难忘的经历是什么吗?


张中光:虽从小醉心于艺术创作,但作为管理者,身上的担子一刻也不能歇。这期间最难忘的经历是带领广大师生克服经费紧张,办学条件差的客观条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摸着石头过河”,虽经历各种困难,但还是行稳致远,对学校后来壮大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那个年代,美术院校都以绘画专业为大,而我们因应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大力发展工艺美术、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设计专业,为美术学院各学科的综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衣倪:您对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这类现当代的艺术形式有什么看法?您怎样看待“观念先行”?新一代的艺术创作者应当将目光着眼于何处?


张中光:这类艺术形式其实并不“前卫”了,在当时组织学者和专家去欧美考察交流时就有所研究,我们认为西方的当代艺术形式基于西方的历史文化发展而来,我们在追求本土的艺术语言时要根据我们自己的历史文化有所取舍,不能完全“拿来主义“。现在报考新专业学习新艺术形式的同学很踊跃,因为新艺术形式与时代社会和现实生活是紧密结合的。年轻一代的艺术创作者应当把自己的目光放在时代社会和人民的需要上,从历史角度来看艺术发展,有继承的,又要有新的时代追求。我们国家现在科技文化与市场经济都有了新的发展,我们的创作要顺应时代的变化,顺应人民新的精神需求。


倪:对我们的同学们来说,如何精于自己的专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您先后学习过版画、水彩、国画、油画等,您在学习和工作初期遇到过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


张中光:我在学校里初学油画专业,后来涉及到不同画种是想博采众长。无论是学习还是办学遇到困难,每一个时期,不依靠那些老师,老教授,老专家,我一个人再厉害也是做不到的,我总是向他们虚心学习,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位老师自己所长,这样慢慢克服困难,走到今天。



衣倪:作为我们的老领导,您对我们年轻一代的莘莘学子有什么建议和指导?


张中光:我今天去看了我们学校的一些展览,我觉得打基础是一样的,但也有许多新的东西需要探索,每个时代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希望大家用心钻研,着眼于未来创意创新。


衣倪:今年是母校新百年、新征程的第一年,作为湖美一路走来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您最想对母校说的是什么?


张中光:

百年奋进,德艺双馨。

百年奋进,以德育人。

薪火相传,艺术常青。



采访 |  陈涛 衣倪

拍摄 |  陈涛

图文排版|衣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