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 我们 > 校友访谈录 > 正文

【校友访谈录】李晓强——艺术和设计,是创造性与生命力的产物

【来源: | 发布日期:2020-09-02 】

无论是艺术还是设计,没有创造性就没有生命力

设计的人生需要探索与创新

艺术的人生则是永葆热情,充满好奇

在自我磨砺的过程中完善自己,升华自己

以艺术为指引

在人生的旅途中建成一栋通往殿堂的摩天大楼

去看高处的风景

EA8B


李晓强,1987 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在校期间参加八五美术新潮活动,1993年荣获世界包装组织最高奖项——“世界之星”大奖。九十年代初期起,与艺术界、设计界、演艺界建立合作。九十年代中期,创办中包国际展览公司并任总经理,致力于与发达国家进行文化与经贸方面的交流及展示。1998年,创立草场地261号艺术园区。将艺术设计贯彻入整个人生,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小编:前辈,您好!很高兴借湖北美术学院100周年校庆的机会,对您进行采访,作为优秀的湖美毕业校友,我们真诚地希望您的艺术人生能感染、影响、激励到今天的湖美同学们!在您求学的时代,“陶瓷造型设计”应当算是个时髦的领域,您当时怎么想要从事“陶瓷艺术”这个专业?


李晓强:考美院根本没有选择专业,能上就是第一选择。我是80年代初进入湖北美术学院学习,恰逢“85美术新潮”,校园内活跃着浓郁的学术氛围。院校的学科分类并不像当今这样细化,并且采用非学分制,四年大学三年都是基础课。这使我在校期间有了更多的选择。彼时,学校采用多学科交叉式的教学方式,我所在的陶瓷专业却可以自由接触绘画、室内设计、陶瓷、平面设计、园林等专业。正是这种在今天看来“不成体系”的体系,于我而言受益良多。

1CF8B


建国六十周年成就展


小编:在母校求学期间,您是否有特别喜欢的设计师或者艺术家,他们的艺术或设计对您有过怎样的影响和启发?


李晓强: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环境和思想观念的变革,带来了中国美术界的新气象。恰逢其时,当代艺术与设计理念也逐渐兴起和完善。当时我通过有限的阅读艺术类书籍、杂志,接触到了丢勒、珂勒惠支、蒙德里安、塞尚的作品,外部新奇的理念和思潮泉涌般地一次性进入我的视野,使我应接不暇,毕业后多年才慢慢吸收且通过实践融会贯通。

同时,在校期间各位老师们对我的教导,启发和影响也是巨大的,让我至今受益。其中艺术批评家皮道坚、美学家汤麟、以及艺术理论家陈池瑜,三位先生在艺术理论和美术史论上对我们进行了启蒙教育。

在设计专业上,陈顺安(环境艺术专业),欧阳德彪(产品造型专业),以及谢跃(陶瓷艺术专业)三位先生开启了我在设计领域的大门,并一路引领我掌握各项所需的专业技能。

在绘画领域上,尚杨先生对我在绘画的认知和鉴赏力方面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尚扬老师早期作品对我们启蒙教育十分深远,以及后来他作为职业艺术家作品的创新意识对我们影响至深。欧阳德彪老师对绘画的执着追求深深感染到了我。李邦耀老师教授我们色彩课,使我更好地了解对色彩的应用,以及对古典到现代的色彩大师的认识,对我的影响非常大。

13487

中国工程院院士展厅



小编:从设计专业的学生到完成国内外知名项目的中包国际公司总经理,您是如何一步步成长的?


李晓强:我认为,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提升和完善自身的过程。正是因为湖北美院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全方面的知识使我们毕业后很快地适应社会,且适应力很强。工作伊始,我从事平面设计,立体空间设计,进而转向展览及商业空间规划设计。

另外,在校期间,作为学生会的学习部长,我曾联络了不同学科的校内外交流活动,以及协助校方邀请的国际前沿的艺术类专家讲座,这让我意识到思辨和国际化元素的重要性。

后来,作为中包国际公司的一员,我们屡获国际相关奖项及多次中标国内大型艺术设计项目,承接了国家奥体中心、上海世博会、抗战纪念馆、中国工程院场馆等的设计建设,以及诸多大型国际企业在中国的宣传和推广。(如:大宇重工业、浦项制铁、阿里巴巴、西门子 等)

另外,坐落于北京草场地艺术区的261号国际艺术园区,可以说这里是我艺术设计生涯的集中呈现。

在设计之初,我的想法是以人为先,注重人和空间的关系。既要融入国际当代艺术的思维,同时考虑国人的体验感受,所以我将极具有中国特点的庭院概念融入其中,注重多角度的空间视觉观赏效果。细节到灯光、不同位置和功能材料的选择、一草一木的选择。

目前来看,261号国际艺术园区已经获得诸多国内外机构的青睐。如:著名艺术家曾梵志的工作室在这里常驻了十几年之久,并且在这期间创作出了诸多蜚声国际的艺术佳作。以及国际当代艺术领军机构香格纳画廊,和艺美基金等机构都常驻这里。多年来,国内外众多首脑、收藏家等不同领域的精英人士来到这里都给予盛赞,使261号国际艺术园区享誉海内外。










261号国际艺术园区

小编:2001年,您独立策划了中国国际包装展,名声大噪,接着,您又做了好几项漂亮的大项目:国家奥体中心网球馆的设计、六十年国庆大典上教育部彩车制作、上海世博会分支项目的布展,您能和我们分享您成功的经验吗?您觉得一个做艺术设计的学生,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素质,经过什么磨炼,才能取得成功。


李晓强:在我看来,作为一名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除了日常对专业技能的锻炼,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设计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是遵循一定事物规律基础上的创造。无论是艺术还是设计,没有创造性就没有生命力,这也是我始终坚持的想法。


D43F

中国国际服装展



小编:您在艺术与设计领域获得很大的成功,然而您却似乎更想把注意力放在艺术品收藏领域,从上世纪80,90年代起,您就和曾梵志、王广义、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等等这些在当时还尚未发迹,作品尚未形成市场化的年轻艺术家们成为了朋友,并开始收藏年轻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圈一位重要的见证人。您给自己定义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润滑剂,承上启下,不需要很光鲜,不是高大上的策展人、批评家,但是每个大型的展览您都会带领团队融入,出席。您说您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从没有市场到有市场,再到被国际认可,而您只是心安理得地做好了您分内的事情。”您为中国当代艺术所作的“分内”的事情具体有哪些?您是否还在筹措着新的项目?是什么样的情怀让你一直在用心支持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李晓强:相对于同龄艺术家和同学,我是幸运的。毕业即在北京大型设计机构工作,有机会更早接触到大家接触不到的领域,认识很多热爱艺术的人士,我利用我工作的便利条件为众多艺术家、朋友提供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我从事设计领域的工作时,一直热衷于对于艺术的关注,并且收藏了一些自己喜欢的、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未来我依然会尽我所能更多地关注和帮助一些年轻艺术家。

今天,因为以往的积累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我的重点还是在找寻和艺术相关的、具有突破性的事情。探索艺术推广新的可能,有没有更加舒服的方法让大家认识艺术,就像我们在261号国际艺术园区中通过沙龙和讲座的对艺术的分享。未来,我们会立足于北京香港两地做实体的运营,着力推广中国当代艺术以及艺术衍生产品,并定期在两岸三地举行学术交流活动。

19BBC


海淀科技园区展厅

小编:您的学艺生涯,您的理想和事业都是建立在您朴素的“用手创造新的东西”的热爱上的,在这个稍显浮躁的时代里,对于那些励志想进入工业设计领域的同学们,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李晓强:说到建议,在今天这样信息大量化的时代,希望年轻的学生们可以抛开电脑与手机,静下心来多读一读东西方艺术史和更多纸本类的书籍。这些就像是摩天大厦的基石,我们往往看到表面的繁华,但是内在的基础才是具有决定性的。要保持好奇心,去探索、尝试自己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不断打破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势。在学习过程中,将东西方知识融会贯通,不能盲目照搬照抄,注重知识产权。

FA92

韩国浦项制铁展

1309F

大宇重工


小编:母校一百周年诞辰之际,您对于母校有何期待与祝福呢?

11779


编辑:衣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