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 我们 > 校友访谈录 > 正文

【校友访谈录】陈孟昕——以心为本 万象绮丽

【来源: | 发布日期:2020-09-02 】

如田间晚唱,如梦中幻景,陈孟昕的画总能让我们感受到他诗意的结构与唯美的韵致,常与古为新的他不拘雅俗,自成一家。今天我们就随着《校友访谈录》栏目,一起走进校友陈孟昕氤氲浪漫的才情世界。

 

5E867

陈孟昕1957年4月生于河北。1985年考入湖北美术学院,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博导。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代表作品有《帕米尔风情》《秋之祭》《暖月亮》《一方水土》《暖月》等。作品参加第六至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并多次获银奖、铜奖和优秀奖。荣获中宣部第3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专家津贴。


作为当今中国工笔画届的先锋人物,陈孟昕所创造的“大工笔”样式成为了中国工笔画从传统向现代形态转移过程中,建立起的一种特征鲜明的新范式。






“从写意到工笔”


陈孟昕从小便对水墨画非常感兴趣,从童子功到本科的毕业创作,他一直沿用写意的方式抒写胸中逸气。然而到了研究生阶段,与同学共同习画的经历却使他无意之中走进了伴其终身的工笔画创作。


与写意不同,工笔画常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戒骄戒躁、精工细作,而写意则往往讲求一个寥寥数笔间的天地尽现。那时候,陈孟昕常将班上的模特画了一圈,而另一位工笔表现的同学则还在第一个模特那耐心绘画。“反正时间充足”,抱着试一试心态的陈孟昕开启了他首次工笔画的尝试,这是他工笔画的开始,亦是作品《帕米尔风情》创作的重要伏笔。毕业创作时,陈孟昕在接连完成了写意画唐代诗人长卷与7米长的虎门销烟后,再次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继续创作了工笔画《帕米尔风情》。这一次,工笔之路的想法,势如破竹般地扎进陈孟昕的心里。《帕米尔风情》完成后,一经送展参评,便获得了空前的关注。当时,像《美术》这样的主流杂志,都接连刊登他的作品。一时间,陈孟昕的工笔画探索被学界众多人士所关注,一切似乎早已在冥冥之中注定,一系列的机缘巧合也都最终促成了陈孟昕从写意到工笔的转向。


进入工笔画的探索以后,陈孟昕的写意功夫并没有丢掉,反而是先前的写意积淀在不断地反哺工笔画的创作。在陈孟昕的工笔画创作之中,他风格性的颜色——“玫瑰紫”所生发的意象常常让人过目难忘。在陈孟昕看来,传统的工笔绘制往往需要“三矾九染”甚至更多,然而这些对于他来说,无疑太过于“传统”。他喜欢仅用数天甚至更少的时间来铺成画面大的色调,而画面由于吹风长时间加热带来的“火气”,也在他“灭火”的过程中被处理成动人的肌理效果。“工笔画最怕的就是刻板、僵硬”,新的尝试与跨界带来的“意外”在无形之中让陈孟昕走出了一条“前无古人”的光明大道。在他的工笔画中,合适的度里,总会给人带来迎面的清新之气。



“楚地有才,氤氲浪漫”


画的表达是情感的表达,画面会反映作者的个性、经历、素质与修养。作为北方人的陈孟昕在武汉学习生活多年。研究生时期的他在其导师邵声朗先生的指导下,迅速地找到了自己绘画的路子。武汉数十年的生活经历,也让他慢慢地从河北的粗犷、凛冽过渡到南方的沉稳与含蓄。河北时期厚重的风格在慢慢受到楚文化的浸润后,变得氤氲、神秘,浪漫的气息也逐渐布满全作,画面的每一处纤维似乎都饱含了深情,诉说着满满的情意深切。在陈孟昕看来,地域带来的启示是丰盛的,除了楚地带来的氤氲与浪漫,国外的那段旅居游学经历,同样让他对于绘画的思考有着重要的启迪。加拿大与美国的经历让他有了愈加宽广的视野,也是在那时,对于绘画的“责任心”与“抱负”也悄悄地在他的身体里生根、发芽。


那时候,陈孟昕刚去纽约,没有摸清门路的他带着自己的画作拜访了纽约的一百多家画廊,然而这一百多家画廊,没有一家接受他的绘画,这让初到纽约的陈孟昕倍感失落。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孟昕在了解到美国画廊的收藏体系与收藏规则后,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当时纽约所拜访的那条“画廊街”是主要是从事当代艺术作品代理的地方,“我走错地方了”,陈孟昕笑着回忆道。摸清门道后的陈孟昕迅速找准方向,后来其作品顺利被伯明翰一家专营架上绘画的画廊代理,这家画廊当时属于美国八大联营画廊之一,这也让陈孟昕在美国的市场很快被打开。


进入美国的八大联营画廊后,陈孟昕的“色彩启示”也在这里被开启。当时陈孟昕会走进画廊去观看、比较自己的作品与西方架上绘画的区别,他发现,当自己作品和西方的作品摆在一起时,仅从视觉的冲击力上来说,自己的作品就会被完全的“吃掉”,这种现象这让他不断地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中国画和西方的作品摆在一起时会显得如此“逊色”?陈孟昕翻阅画论,潜心体会,终于在用色上找到一些头绪。中国传统水墨强调的是“墨分五彩”,传统骨子里对于绘画颜色的选择与运用本就十分的谨慎,这让脱离文化语境的中国画在西方系统、科学的视觉研究理论影响下的绘画面前常常“相形见绌”。这一发现让陈孟昕感触颇多,这也让陈孟昕在回国后不断地在其中国画的创作上“大放异彩”。


很多人会问陈孟昕在国外画卖的那么好,绿卡也拿到了,为什么还要回来?


陈孟昕说:“国外的生活最大的障碍首先是沟通上的问题,作为一个画家,我的画的确卖的很好,但作为一个学者,始终无法进入美国的核心学术圈。有时候会反思,这难道就是的人生吗?人的一生难道就是卖点好画,换点钱,住个大房子开个好车?这样去过一生,认为一点意义也没有。人生的价值实现应当要在自己生活的国度里,在亲朋好友里,在自己的文化土壤里,只有在真实的生存环境里,接触自然、接触现实,艺术才能保持生机并不断被滋养。也只有这样,的艺术和的土地和的情感相连接所释放的能量才是真实的、和谐的、感人的。艺术才是的生命。”



“创作与新知”


贵州深山滋养的那方水土,无数次地让陈孟昕流连忘返,那里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那样简朴与和谐。陈孟昕想留住这份美好,让不同地域的人们都能感受到这方水土孕育的真情与善良,他无数次的往返其间,甚至直接和乡民们生活在一起。灵感与绘画的激情总是在这种与生活直接的碰撞中产生,与其说上帝眷顾了他的创作,不如说他所创造的天堂连上帝都为之动容。陈孟昕说:“我的绘画都来自于生活,我所有的细节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出处”,诚如理想加持下的生活,清澈又泛起涟漪,当清风拂过,山林草木皆焕发灵性。观看陈孟昕的画,我们总是会有一种遁入绝迹桃花源的错觉,大家纷纷扮演着那里居住的先民,大家一起忘记喧嚣、错过流年,岁月仿佛真正静好。


关于工笔画的未来,陈孟昕说道:“我们一以贯之的中国文化,正是在不断地继承与发展之中被延续下来,纵观五大文明的文脉发展,唯有中华文明走到了今天。工笔画依附着中华文化的滋养,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内涵,在几千年的文化存续中,源源不断地生机与活力被注入其中。在今天,中国工笔画所具有的民族特质和文化基因,正使它逐步世界之林。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文化话语权的加重,我相信,工笔画会像油画和水彩一样,会被世界各民族人民广泛地认知、接受与运用,随着文化多元性共识的建立,工笔画也将成为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一个贡献,这是我,也是中国工笔画的一个梦。”



作品欣赏


14686

帕米尔风情 纸本工笔 140×200cm 1988年

413AB

一方水土 纸本工笔 220cm×230cm 1991-2000年

1D770

红山楂 纸本工笔 120X120cm 2007年

1D012

暖月亮 纸本工笔 220X230cm 2011年

22ADF

腊月 纸本工笔 210cm×230cm 2012年


~人物专访~


视频:陈孟昕教授做客北京卫视《名师荟》栏目


11926

陈孟昕老师寄语



文章编辑:肖勇、何思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