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 我们 > 校友访谈录 > 正文

【校友访谈录】汤晓颖——“艺工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者

【来源: | 发布日期:2020-09-02 】

5C47A

简介

汤晓颖,1996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附中,2000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湖北工业大学,获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传播学博士学位。现任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广东省高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广东专家组成员。



01小赵:汤老师您好,了解到您在中学时代便与湖北美术学院结下了深深的缘分,首先我们想跟随您的回忆,请您描述您年少时期是如何与艺术相遇,并坚持一直走在艺术的道路上。

汤晓颖:我从小就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当年家里狭窄的筒子楼的房间墙壁上贴满了我稚嫩的绘画作品,一直贴到快墙顶的位置。在学习绘画的经历中,我很幸运遇到了很多优秀的老师,引领我走向这条艺术之路,我一直心怀感激。在小学的时候,遇到我的启蒙老师石灼焰老师,他是一位非常优秀敬业的老师,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一个人们对艺术并不了解的时代,石老师一直鼓励我朝着专业方向学习,带我走进了绘画艺术的大门。我就是在石老师的指导下考入了湖北美术学院附中,而那个时候很多人都不理解,我放弃了入读重点高中的机会,勇敢地选择了这样一条学习美术专业的道路。


进入了湖北美术学院附中后,艺术的大门完全向我敞开,在附中有非常多优秀的美术专业老师,教水彩的刘智平老师、教油画的张杰老师、教国画的陈运权老师、余晖老师,教素描的潘德彬老师,还有我时常躲在他工作室外面偷看他创作,竖立着头发、眼神矍铄的杨国辛老师……太多了,在我的印象中,每个老师都身怀绝技,技艺超群,感觉我一个对艺术懵懵懂懂的少年突然掉进了艺术的海洋,那个时候,是每天都觉得非常新奇、非常入迷,同时也有一些担忧,因为身边的老师、学生都这么优秀,生怕自己不够好,被甩在了后面。湖北美院附中的四年学习经历对我一生影响深远,让我坚定了要在专业的道路上前行的信念。


1996年,在湖美附中老师们的鼓励和培养下,我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之后又分别攻读了湖北工业大学的硕士学位和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学位,并先后在湖北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任教。一路走来,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要感谢的人太多……



漫画《住在一条船》

故事围绕一个设立在一艘古船上的考古研究所展开,在这个考古研究所里,有着一群致力于考古的高学历的男男女女,通过对古代海船的考古研究所的故事与角色塑造,通过描绘古船上的一器一物,试图在被尘封的岁月里,在一步一步解开迷雾的惊喜中,探寻文化遗产的焕发新生。该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综合画种·动漫作品展。

02

小赵:如今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对工艺美术的传承与新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您认为美与技术的关系是什么?


汤晓颖: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与新生,首先是要如何传承,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领域的协作,对民间美术实地调查的成果进行归纳整理,特别是对那些面临失传的传统技艺,要用摄影、录像和三维技术通过虚拟现实的形式记录和保存,形成一个民间美术资源库。在此过程中,应按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类别进行整理、归纳,编辑系统查询目录,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系统的归档,建立民间美术资源数据库,民间美术资源查询网站等有效措施,这样不仅便于研究者和爱好者随时查阅、欣赏,也可以永久地保存我国民间美术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另外一方面,数字化时代由于新技术的产生,很多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创作方式有了新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一些艺术家采用现代工艺技术和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产生了带有时代气息的艺术作品。


美与技术的关系一直都是相辅相成的,从牛顿的三棱镜对光的分析,带来了印象派对色彩与光的新认识,到摄影技术、摄像技术的诞生对现代艺术的推动和促进,都在深刻地说明技术是推动美的形式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当然,在现今的数字时代,我们觉得技术与美离得更加近,更加的不可分离。技术不仅能够创作各种新的审美形态,同时艺术的发展也为技术的应用呈现了丰富多彩的面貌,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切地体会和感受。


03小赵:您参与过诸多探讨“艺工融合”的科研项目,例如品牌导向的广东动漫教育与产业研究、基于校企协同平台的广东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珠三角动漫游戏设计与传统产业的创造性融合研究等项目,在这些融合过程中,您认为最困难的点在哪里?

汤晓颖:“艺工融合”的人才培养探索中,最难的应该是资源的调配与意识的认同。因为这是一个系统庞大的改革创新工程,绝对不是一己之力能够解决的,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持与配合。需要上下各级领导、各相关专业的老师们都能理解与认同,这是最难的。因为改革就意味着要打破原来多年的习惯与认知,尝试不确定的新事物,还要承受可能失败的风险,这种心理上的认同是非常不易的。


我们之所以能够做这样的探索和尝试,很幸运的是我所在的广东工业大学是一个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在这样的一所大学里面办艺术专业,有着技术背景的天然优势。同时也得益于学校的共识,我们学院早在2011年就提出了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的办学理念,2015年学校将原机电工程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调入我所在的艺术与设计学院,与我院的数字媒体艺术、动画专业组成一个系,成为广东省率先开展数字媒体技术、艺术、动画三个专业融合培养的探索与尝试的高校,与教育部教指委的组织构架和指导思想完全一致。短短几年,“艺工融合”的跨学科融合人才培养初见成效,在广东省的高校界也得到广泛认可。



水墨数字化交互作品《听墨》

采用了桌面投影与人的行为互动方式,突破了水墨艺术以视觉为主体的惯性认知,强调听觉与水墨艺术的关联性,实现了对水墨的一个全新诠释。该作品获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第二届当代国际水墨设计展金奖,获2019CHI国际华人人机交互大会全场最佳视觉效果奖。


04小赵:您提出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冲击着传统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计划,从多专业资源的整合利用、双背景师资构成、跨专业工作坊融合、跨专业毕业设计合作等四个方面实践“艺工融合”教学探索,想请问您在这一教学探索中,学生对全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如何?这种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究竟是什么呢?

汤晓颖:我认为,在“艺工融合”的教学探索中,学生是完全的受益者。我们现在的学生都是00后了,学生的眼界、知识的广度远远超过我们读书的年代,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是很强的,他们愿意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倾注大量的精力。所以,我们一方面在制定“艺工融合”的培养方案,改革课程,另一方面,也非常注重营造一个氛围以形成认知共识。现在,我们学院所有的设计学一年级就有编程基础课程,所有数媒艺术专业的学生除了学艺术设计类课程,还必须要学习创意编程、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课程,这些课程经过几年的时间,已经在师生中形成共识,这就是本专业必修的课程,而且是广东工业大学的特色课程,艺术背景的学生可能会觉得有一定难度,但是大家还是会积极的应对。当然,我们面向艺术类的学生开设的技术课程,是经过专门设计的,不等同于纯技术专业的课程,学生是有能力接受的。


说到这种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我认为应该从多学科的视角重新定位动漫、数字媒体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这也是教育部动画、数字媒体教学指导委员的核心指导思想。动漫、数字媒体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艺术学的领域,同时应该扩展到计算机等相关技术,以及传播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的领域。现今大多的动漫数字媒体高等教学的教学重心在艺术作品的制作技能上。而广东作为全国动漫产业的先锋,不仅要把高等教学的重心由加工制作转移到创新原创上来,更要解决动漫、数字媒体人才学科单一,综合能力不足的问题。


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好的人才可以成就一个产业的发展,同时产业的发展又给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桌面互动作品《墨韵》

运用水墨的艺术手法诠释粤剧的精粹文化,以全新的多维视角演绎着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科技的跨界与融合。



05小赵:湖北地区的民间工艺美术种类繁多,为更好地对民间工艺美术进行数字化传承,您认为湖北地区的高校应扮演好什么角色呢?

汤晓颖:湖北是我的家乡,湖北地区有很多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种,湖北的漆器、石雕、剪纸都非常有名,是家乡宝贵的艺术财富。在信息时代,作为乡土气息浓厚的民间美术由于各种原因逐步被主流艺术边缘化,作为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我觉得研究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对当地的民间工艺美术进行保护和传承是应尽的责任,因为高校不仅是人才培养的机构,更是人类文化传承与延续的摇篮。当然,湖北本来就是一个教育大省,在这方面有很多优秀的高校都值得广东高校学习。如果从民间工艺美术进行数字化传承的角度来讲,我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仅供交流分享。


1)构建民间工艺美术数字化概念——民间工艺美术的新概念。民间美术数字化就是利用新媒介和新技术等手段对本土的民间美术元素进行再创造,通过计算机信息化和网络化,结合民间美术的特点,在不改变其艺术本质的基础上创作出的有时代特色而带有科技信息的民间美术作品。


2)探索民间工艺美术数字化后的保护和传承——新媒体时代数据库和新媒体传播载体的运用。新媒体时代作为被主流艺术边缘化的民间工艺美术,需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民间工艺美术制作工艺流程进行保护和大舞台传承。摄影、录像和三维技术、虚拟现实等都是重要的手段。


3)探索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新观点——数字化时代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思路。民间工艺美术的本元文化可以为数字化时代的艺术作品创作提供传统文化的营养,特别是民间工艺美术的创意构思和审美原则,可与现代高科技形成互补。


我所做过的尝试有数字水墨互动作品,增强现实的广府家具作品,粤语童谣的互动作品等等。现在正在做的还有海上丝绸之路的虚拟博物馆,也是希望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现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06小赵:您多次指导学生获毕业设计创新奖、廉政动画等奖项,一年一度的毕业季也即将来临,假如请您为今年的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毕业生进行一次“云指导”,您有什么纲领性的建议与意见呢?

汤晓颖: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整个毕业设计确实是进行的在线指导。在线交流现在也有很多方式,学生们也基本能够熟悉各种平台,应该说没有什么障碍吧!


说实话没有什么纲领性的建议与意见,每个学生情况不同,都是因材施教,对学生以引导为主,鼓励他们去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想法。



新媒体舞台《丝路瓷话》

当新媒体邂逅表演艺术,带来的不只是一场感官盛宴,更是一次岭南文化——广彩瓷器艺术的创造性转化,让这个舞台绽放出了独特的魅力



07小赵:作为前辈,对于正在学习动画文化、动漫创作、数字媒体艺术方面的年轻学子,想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些高效的学习方法。

汤晓颖:哈哈哈哈!我觉得学习没有捷径,这是多年来自己读书的经验,越到高的层次对知识的积累沉淀要求越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倒觉得学习不要急于一时的成效,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不忘初心,终会有所收获。


如果真要说学习方法,我因为多年在理工背景的综合性大学学习和工作,我比较接受“设计是一门科学”的理念。其实在国际上有两大艺术设计的阵营,一类是专业的美术院校或艺术院校,擅长艺术创作的探索;一类是综合性院校里面的艺术专业,更擅长把艺术当做科学进行研究。我早年虽然接受的是专业艺术的教育,但是后期慢慢也受一些科学方法影响,会尝试把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一些方法引入到艺术创作中,我会用量表去做用户研究,用实验去做设计效果测评,这些也都体现了艺术已经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是一个综合体。所以,我个人体会是需要涉猎更多的知识体系和领域,才能让自己不至于固步自封、目光狭窄。


08小赵:2020年正值湖北美术学院建校一百周年,受这次疫情影响,您有什么“云祝福”想送给母校呢?

汤晓颖:在我的母校湖北美术学院百岁之际,感谢母校的栽培,祝福母校越办越好,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母校的所在地,也是我的家乡,武汉,这次经历了百年一遇的磨难,作为武汉人、湖美人,我为英雄的武汉骄傲,为作为湖美人而自豪!武汉加油,母校加油!


56968





                                  图片来源:汤晓颖

访谈|编辑:赵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