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 我们 > 校友访谈录 > 正文

【校友访谈录】张国刚——以鱼窥道

【来源: | 发布日期:2020-09-01 】

1AD7A

科技文明的日新月异促使了当下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在全新的生活语境中,张国刚正用着自己的方式注解着现代文明推进与演绎中的层层思考。


本期《校友访谈录》栏目组来到了张国刚老师的工作室,并与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通过与张老师的对话,我们能收获什么样的感悟呢?下面就随着小编一起来看吧~

1A6D3

张国刚2005年6月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湖北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中国渔业协会原生水生物及水域生态专业委员会生态艺术主任委员;湖北开明画院理事;湖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2017年作品《野鱼记》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初入工作室,大家即被工作室里大大小小的鱼缸所吸引。据张老师介绍,鱼缸中的小鱼、沙石、水草几乎都是从各地“田野调查”带回来的“资料”,看着鱼缸中嬉戏的小鱼,张老师格外兴奋地向大家介绍原生鱼的情况。

小编:张老师您好,我们都知道您喜鱼、爱鱼,对鱼有着特别的感情和关注,那么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它们的呢?

张国刚:“小时候,那时候也没什玩具,我们一放学就把书包一扔,翻山越岭地到处玩耍。小孩子多半是好奇又喜爱自然的,于是田间的小鱼、螃蟹、螺蛳也自然成为我们游戏的对象。那时候我们经常会拿着簸箕一起合作抓鱼,田间、小河到处都是我们奔跑的身影,那时候抓到长胡须的鲤鱼我们都会开心一整天。”

515F9

记得傍晚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拽着满满的收获跑回家,回到家后小心翼翼地将鱼倒进罐头瓶中,然后端在手心,观察许久,或许也正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经历,才让我至今对于水,对于水中之鱼有着如此的痴迷。


小编: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将原生鱼纳入您的创作范围的呢?


张国刚:喜欢鱼,又正好又有了这么一些“样本”,那么我的创作之中为什么不可以有鱼呢?事实上,早期我的绘画中就已经出现了“鱼”的元素,只不过那个时候更多的是追求一种艺术感染力。我的表达偏抽象,材料上也更加注重材料本身特性的展现。

小编:为什么您一开始选择用油画来进行创作,后来又改用水彩来表现呢?


张国刚:其实我认为两者并不矛盾,只是不同的材料而已,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当时朋友送的两本水彩纸没用完,不用挺可惜的!


小编:2015年您出版了关于中国淡水鱼生存故事和生存现状的科普读物《野鱼记》,其中记录了生活在长江中却鲜为人知的原生鱼类,当初为什么想要做这么一种出版读物呢?


张国刚:创作之余,我会画一些小画(原生鱼)发到我们专门原生鱼交流的论坛里,当时论坛里的许多朋友都给予了我很多的鼓励与支持。一次偶然的机会,广州一个出版社的编辑来武汉出差,在养鱼圈一位朋友的引荐下,那位编辑看到了我的作品,于是随即就与我取得联系,并表示希望合作出一本以原生鱼为主题,图文结合的科普类书籍。我当时觉得很有意思就答应了下来。这也是我第一本书《野鱼记》的来历。

3CE59

作者:陶旭东,张国刚,张立影

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



随后我也陆续出版了《身边的鱼》、《中国原生鱼水彩绘》等以鱼为主题的科普绘本。在自己养鱼、熟悉鱼、采集鱼的过程中,我发现国内原生鱼的生存状态并不太乐观,大量原生鱼种的数量在急剧下降,有些地段,原生鱼甚至可以说已经灭绝。这些现象也让我不断的反思,在我们文明的进程里,我们为获取前进动力而做出的牺牲是否妥当,那些难以看见的消亡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又该如何进行考量与化解。

小编:您是如何进入原生鱼这个专业领域进行研究的呢?这种跨界有没有难度?


张国刚:为了进入更为专业的领域,我曾购买了大量原生鱼类的专业书籍,在后续的阅读中,我发现在这些著作中普遍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原生鱼的信息错误。这些错误有的是基本特征的描述性错误,有的是图片的印刷错误,当然这可能与出版也有关系。


为了研究原生鱼的真实情况,我自己也买来了一些专业的器材包括专业的显微镜、相机来辅助我的观察与研究。现在出版的绘本中的作品基本都是我亲自观察与研究过的原生鱼种。


研究原生鱼总的来说还是一个较为小众的圈子,我的这种跨界实际上是依赖于我自小的兴趣与丰富的实践,此外现在网络的便捷也让各地原生鱼的兴趣爱好者更容易地聚集在一起,在网上我们会进行充分的交流,整个圈子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这么一个状态。

小编:您画的这些鱼,它们似乎并不是纯浪漫式的构想,而是一种结合了科学式的研究。它们甚至可以作为一种科普的绘本,给非专业人士以“鱼”的启蒙,那么您是怎么去把握与取舍鱼在科学性与审美性上的表达呢?


张国刚:在这些绘本的完成过程中,由于考虑到是科普,因而会在形的把握上要求较为严格,很多人会劝我直接用扫描仪直接投影,但我一直没有这样做,从形至色我都是用传统的方法一遍又一遍的调整与修改。绘画本身是值得被尊重的,更何况你是如此的热爱它。

很多人认为当前我的这些工作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似乎并不能带来较为直接与可观的经济收益,也与当前科研的“绩效”评价体系也难以挂钩,甚至在架上边缘化的今天显得有点过于“保守”。但在我看来,还有能力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的确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与此同时我也希望用最传统的方式来在当下的绘画潮流里做一种坚守,这种坚守可能会面临诸多的质疑与围困,然而,或许也正因为这样,这种行为的观念性才能逃出他们的围剿,并被赋予可接受的意义,最终让我获得短暂的喘歇。

小编:接下来您的创作有何打算?,您打算从哪些途径来进行尝试呢?


张国刚:我现在还在做一些科普类型的绘本,其中艺术性与专业性的取舍常常让人难以抉择,但我知道这里面仍是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科学与艺术看似两个维度,但实际上两者之间是存在一定的联系,如何去找到这里面的有效的连接是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中国绘画蕴藏着丰富的艺术哲思,反复的研读似乎总有新的见解。齐白石曾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我的绘本又何尝不是在其中来回探索,我希望在“似”中融入我的“思考”,来逃脱“媚俗”,又受限于“欺世”的责问,而不得不裁剪自己的“思考”来进入“似”的范畴。谢赫六法里也有“应物象形”一说,但其总要仍是追求、辅佐“气韵生动”。种种绘画品评的“标准”对当下的创作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去消化这些理论以及付诸于实践是接下来我一个重要的探索方向。

246DB

小编:您平常一般会关注哪些方面的书籍呢?


张国刚:我现在看书比较杂,我经常没有目的去读一些书,这种“散漫”让我时常游离于一种蒙昧的状态,这种状态引起的问题意识对我的创作,我认为是有益的。我有大量的兴趣去探索未知并尝试更多的可能,在这些或失败或有所得的过程里,我感受到了兴趣带给我的无限满足。你像现在我在看的,主要就是宋元绘画方面的一些书籍,宋元绘画中体现的气象与思考,时常让我惊叹,他们是如此奥妙,如此璀璨。沉浸其中,会颇受智慧的启迪,这些都无疑将有益于我今后的人生与创作。

8E96B

小编:对于现在的年轻学生来说,您有什么想建议的么?


张国刚:在这里,我希望同学们能充分利用好自己的闲暇时光,多读书、读好书,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能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堡垒,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幸免于时代洪流的冲刷与侵蚀。如此,相信大家也会早日觉察自己,并快速地找到自己的兴趣,最后无悔于终身为之付出。

11EC2

张国刚老师寄语


访谈人:文丹、肖勇

文章编辑:肖勇

图片:张国刚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