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 我们 > 校友访谈录 > 正文

【校友访谈录】李乃蔚——继往开来,大美无疆

【来源: | 发布日期:2020-09-01 】

40EDD

李乃蔚1957年出生于重庆,1978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国家一级美术师,二级教授。现为湖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湖北省美协理事、湖北书画院院长、湖北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工笔画学会会长、湖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享国务院特殊津贴。


作品《银锁》获九届全国美展银奖,《清音》获十届全国美展铜奖,《山菊》获首届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展银奖(最高奖);《归云》获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银奖,《蓝花花》获十二届全国美展优秀奖提名等,作品《李自成进京》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参加中华文明史诗大展;工笔画《土家织女》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出版有《李乃蔚画集》、《李乃蔚现代工笔人物画》等专著。

小编:在进入湖北美术学院学习之前,您的连环画作品《乌兰的歌》就已经进入中国美术馆进行展出,年仅 17岁的您在当时是如何理解艺术及艺术创作?对于未来,您在当时是否已经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或者说规划呢?


李乃蔚:17岁时画《乌兰的歌》完全是自己的绘画兴趣使然。小时候我经常在地板和纸上涂鸦,后来大一点,就喜欢看出版的连环画,像《大闹天宫》、《鸡毛信》、《山乡巨变》等等。那时我常常被故事感动,被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动,后来也就萌发了想要画故事的冲动。


我常常根据自己的想法改编一些小故事,并把它们用连环画的形式画出来。《乌兰的歌》就是我根据当时的一篇新闻报道改编成的连环画。应该说在那个年代,我只是单纯的热爱绘画,对于未来,我还没有一个明晰的目标或者说规划。


49509

李乃蔚 《乌兰的歌》 连环画 1975年

85728

刘继卣 《大闹天宫》 工笔组画之一  1956年

5E265

贺友直 《山乡巨变》 连环画 1958年



小编:在尚扬老师等人的推荐下,您被特招至当时的湖北艺术专科学校(湖北美术学院前身)进行学习,学习期间,哪些人和事是您一直难以忘怀的,您在当时最大的收获又是什么呢?


李乃蔚:1975年10月我的连环画作品《乌兰的歌》参加了全国少年儿童美展,同时我也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到新洲县。下放期间,我参加了新洲县文化馆赵宗禹老师主办的连环画创作学习班,当时正好遇到湖北艺术专科学校的金超老师带他的学生们来新洲搜集素材,他们也正要招收76级工农兵学员,于是赵老师就向金老师推荐了我。


进入湖艺并不是一帆风顺,当时的政策是知识青年下放满两年才能被推荐上大学,后来是在尚扬老师与金超老师的鼎力支持下,我才得以进入湖艺学习。我记得当时是在出版社,我完成湖北人民出版社的连环画约稿《火红的战旗》后,去出版社送稿,当时尚扬老师问我,想不想去湖艺读书?我当然想去,于是尚老师就写了一封推荐信叫我转交金超老师,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最终被特招至湖艺学习,当我接到录取通知书、到学校报到时,开学已经有些时间了,看样子还是很费了点周折。


在湖艺学习期间那些教我们美术的老师,像邵声朗、梁培浩、徐邦恰、罗番等,都是德才兼备、平易近人的老师,他们对待来自基层、绘画功底薄弱的学生,总是悉心指导、耐心帮助,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最大的收获应该是比较系统的学习了美术理论、接受了美术基础训练,特别是学习了中国画方面的知识和技法,这些都为今后的美术创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5748F

李乃蔚 《火红的战旗》连环画 1977年

55967

59233

李乃蔚 《我的前半生》 连环画 1980年



小编:我们知道您早期,包括后来在湖北人民出版社的工作期间都创作了大量的连环画作品,那么是什么原因又让您转向了中国画的探索,特别是工笔人物画的探索之中呢?


李乃蔚:在湖艺学习时,我才接触工笔画,一接触工笔画就喜欢。当时是邵声朗老师教我们工笔画,所以我常常说,邵老师是我的工笔画启蒙老师。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出版社工作,在出版社的八年时间,我主要从事的也是连环画的编辑和创作等工作,当时我编辑了许多连环画名家的作品,编书的过程也是向名家学习的过程,整个过程都让人受益匪浅。工作之余,我的时间也主要集中在连环画的创作之上,大量的连环画创作,也为我以后的工笔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连环画的编辑与创作之外,其实我也一直憧憬着从事工笔画的创作。在中流老师把我调到武汉画院以后,我就专心工笔画创作了。当时有位老艺术家说:“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画画家,应该是线描、工笔、写意都能画”,即“一张一驰乃文武之道”。所以,我在创作工笔画的同时,也同样进行着写意画的创作与实践。

李乃蔚 《征方腊损兵折将》连环画 1984年



小编:1997年,您的工笔人物《山菊》一举斩获首届全国中国画人物画的最高奖——银奖,并被刊登在当时的权威杂志《美术》上。此次获奖无疑是对您工笔人物创作的极大鼓励与肯定。而后无论是从《山菊》到《银锁》还是从《归云》到《清音》再到《红莲》,你似乎也愈加坚定的走在了工笔人物的探索之路上,在您看来,工笔人物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让您一直醉心于其间呢?


李乃蔚:当时《山菊》获奖有点出乎我的意料,这件作品创作用时一年,起初我只是想画得更深入一些,没有想到最后能获此大奖。这次获奖对我触动很大,它坚定了我在工笔人物画上的探索信心,也使我的工笔画理想进一步稳固。一直以来,我追求的工笔画理想就是使中国传统的工笔画具备西方古典油画的写实表达能力。我想用中国画的材料、中国画的技法,深入刻画物像的质感,在继承宋代绘画形神兼备的写真之术的基础之上能再向前推进一步。我现在也仍在这条路上努力探索。


关于工笔画的魅力,我想是有多方面的,但令我一直醉心于其间的原因,我想还是与我的艺术追求有关。我的工笔画是在继承传统工笔画“写真”的基础上,以拓展工笔画材料和技法的表现空间为手段,去试图达到西方古典油画的写实画面效果。我一直都在尝试通过写实的技法来表现人物从内到外的精神气质与内涵,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打通观者与作品的内在交流,让观者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这也是我几十年来不断进行艺术探索的内在动力。


73D38

《山菊》 绢本工笔画  220×135cm  1996年

1ABE1

《清音》 绢本工笔 130×219cm 2001年

3FE7D

《归云》 纸本工笔 220×120cm 2002年

685EB


《银锁》 纸本工笔 180cm×188cm  1999年

791F3

《红莲》 纸本工笔 245cm×189cm 2009年



小编:在您的工笔人物创作之中,大部分女性形象均被您赋予了一种婉约、含蓄、内敛的东方气质,这种气质的赋予与选择是否隐含您的某种文化理想,能谈谈您的当时的想法么?


李乃蔚:我这样表现女性形象,确实是我对中国传统女性文化理念的表达方式。中国文化渊远流长,上下五千年,讲究内敛,和善礼让,造就了中国人温良恭俭让的人格。传统的中国女性,质朴、优雅、宁静、含蓄,从外观和气质上,散发着东方古典的美,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我想通过塑造这样的女性形象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抒发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AFAA3

《秋语》 绢本工笔 176×77cm  1993年


39DE1

《伊人》 绢本工笔 170×78cm 1993年

3C539

《染秋》 绢本工笔 133×79cm 1992年


小编: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状貌,您似乎十分感兴趣,无论是早前获奖的《山菊》还是稍后引起轰动的《银锁》均属这一题材,而于今年完成并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的《土家织女》也同属于这一题材,您为何如此钟情于民族风情的捕捉与描绘呢?


李乃蔚:我的作品以土家族题材为主,这可能属于巧合。1996年以来我搜集创作素材先后到过长阳、五峰、恩施等地,这些地方正好是土家族聚集地。土家族村寨山清水秀,古色古香,民风淳朴,有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特色,也与我想表现具有原生态乡土气息的理念相契合,那些土家儿女的形象、吊脚楼、火塘、西兰卡普等等,自然也就成为了我绘画的元素,所以我的作品中表现土家风情民族特色较为突出。

6CC92

《土家织女》 纸本工笔 186X221cm 2019年


小编:在您众多的的工笔人物画中, “慢”的态度与气质常常从画面之中弥散开来,在如今求新求变的时风中,您是如何看待这种“慢”,您有想过做一些“另类”的尝试么?


李乃蔚:中国画中“道”的部分千古不易,而作为“术”的部分却代代有变,这似乎也正应验了石涛那句“笔墨当随时代”。在我看来,如今我们的“变”应该是一种自然之“变”,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变”,而不是一种充满矫揉与造作之感的“变”,我们不能为“变”而“变”。


中国画有得意忘形的写意之法,也有严谨缜密的工笔之术。工笔画是让人静下心来的艺术,老子说:“静胜燥,寒胜热,清净以为天下正”,追求致静致远,调和天人。我的创作理念是取中国画“缜密精致”之法,在创作过程中不以时间为标准,以作品达到最佳完美效果为目标;不以创作时间跨度来衡量作品水平高下,以做到尽善尽美为准则。这就是我创作过程较长的原因,也可能是画面“慢”的观感形成的原因之一。

2811E

《雅居图》 纸本 45×38cm 2000年作

2E7FF

《聘》 纸本工笔 220×102cm 2008年

3582C

《蓝花花》 纸本工笔 187×103cm 2010年


21BE6

《良宵》 纸本工笔 180×97cm 2016年

157B8

《映月》 纸本工笔 208×98cm 2017年


小编:对于工笔人物画的学习,您有什么好的经验与方法可以分享给年轻的学子们么?


李乃蔚:我个人认为学习工笔人物画,首先要解决用线性造型的观念和能力,也就是线描的基本功问题。中国画的表现是以线为基础的,这与西方绘画中的基础素描实际上是“异曲同工”,只是在艺术的表达方法上有所差而已。


在我看来,一个合格的画家应是线描、素描、工笔、写意等表现形式都能驾驭。基于这个基础,同学们可以在中国画的学习中尽量打通学科精细划分后的壁垒,或许这样,大家才能在工笔人物画的学习中,如鱼得水,渐入佳境。与此同时,同学们也可以根据自身对于工笔人物画的理解进行全方位的探索与尝试,最终找到符合自己个人艺术观念的风格样式,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当然,这个过程较长,应是自己一辈子的艺术追求。艺无止境,心浮气躁是不可取的,艺术追求,虔诚之心必不可少。只有这样严肃地对待自己的艺术人生,方可有所作为。


691FA

《黄土情》 纸本 110×160cm 1992年


325DB

《执扇仕女》 纸本 34×44cm 1990年

56A7B

《三人行》 纸本 68×68cm 1990年

1E54A

《背影》 纸本 34×43cm 1992年


小编:湖北美术学院百年校庆来临之际,您有什么祝福或期待想送给母校的么?


李乃蔚:在这里要衷心祝贺湖北美术学院百年华诞,愿母校继往开来,大美无疆!

1E104

李乃蔚老师 寄语




访谈/编辑:肖勇

图片:李乃蔚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