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 我们 > 校友访谈录 > 正文

【校友访谈录】写在“校友访谈录”前面的话

【来源: | 发布日期:2020-09-01 】

写在“校友访谈录”前面的话

“湖美校友”公众号上开辟“校友访谈录”专栏,缘于2018年10月校友办与深圳校友联谊会的一次交流。深圳地区聚集了一批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精神的优秀校友,他们在各自的行业、专业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交谈中,他们对母校的深切关心之情,以及校友间团结互助的友爱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一直在想,他们与母校之间的这种情感联系,应该不仅仅只是一段关于青春的记忆,一定有着某种更为深刻的存在把他们与母校联系在一起,以至于他们在离开母校多年后对母校依然心有所系。也许正是这种存在,赋予了他们在各自的艺术之路与人生之路上更多的勇气与力量,使他们有着从容的心态与坚定的信念去应对人生中的种种境遇。

这种存在或许可称为是场所精神,它承载着一个场所(大学)的记忆、传统、联系以及寄居者不应忽视的责任与使命,它真切地影响着每位寄居者的个性发展,赋予他们某种特殊的品质,在他们身上打上独特的场所(大学)的烙印。正如1832年教育思想家《大学的理念》作者纽曼第一次来到剑桥大学时写道:“这里有一种场所精神,就像在我亲爱的家里一样——我离它越近,就越能感受到它的力量”。作为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发源地之一,我们的母校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享有盛誉的艺术家、学者、教育家、企业家、设计师,以及无数在各自领域默默奉献的艺术工作者。我想,他们在学校学习与生活期间一定也是感受到这种精神的,正是这种精神让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影响着中国美术教育与美术事业发展的格局,影响着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也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母校的精神所赋予他们的责任与使命。

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在潜移默化中带给了生活于其中的师生一种指引,一份默契,一方心之天地。我希望能够通过一种更为直观、更为丰富、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去诠释这种精神,让那些已经走出校门的校友们与在校生之间建立一种联结,让在校的学生通过榜样的力量,通过前人的脚步去反思当下,从而破解大学生活的迷茫与困惑,认清自己的道路,坚定自己的信念,珍惜当下的学习经历,将母校的精神财富传递下去。鉴于此,我萌生了策划实施系列校友访谈的想法,而具体实施又面临着困难:校友办没有专门的宣传工作人员,确定访谈对象的范围与先后顺序是个难题,现场访谈受到空间与时间的限制。

思虑间,恰逢曾梵志老师到校观看学生作品,他每到一处,学生们蜂拥而至,他们渴望与知名校友近距离对话的热情感染了我。于是,我跟曾老师提到访谈一事,他欣然应允,且商议,为了不受时空限制,访谈采取通讯方式。久久踌躇的事情在一瞬间释然,如果不知道从哪里开始,那么就从当下开始吧。经美术学系和水彩画系推荐,两名研究生进入了我们的工作团队。考虑到他们作为在校生,最为了解学生们心中的想法与问题,系列访谈的提纲由他们初拟。曾老师收到访谈提纲后,非常郑重地表达了他的想法,对于同学们的问题,他要认真思考才能给出答案,不求快,但求好。之后,我们给多位校友发出了采访提纲,准备在访谈文章达到一定数量后有计划地推出。

新年伊始,收到了曾老师对我们访谈问题的回应,他经过反复思考,把对问题的回答整理成了一封新年致母校同学的信。那就不再等待,让这封信作为校友访谈录系列的开篇吧。

是为序。


湖北美术学院校友办 陈艺波

2019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