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 我们 > 正文

【我 • 我们】张甘霖——母校是心中一座成长之城

【来源: | 发布日期:2020-09-01 】

37200

张甘霖1980年生于江西鄱阳,2003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2008年获得湖北美术学院首届艺术硕士学位,现为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美术学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西省首批青年井冈学者;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访问学者。曾获得2017年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年度达人、江西省委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景德镇市拔尖技术专业人才、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编著者等荣誉称号;也是英国东方陶瓷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学术成果曾荣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第十届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评比论文一等奖,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三等奖1项;主持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及省部项目10余项。



接到母校湖北美术学院及恩师周益民教授的约稿时,我正在英国威尔士访学,此时阳光普洒在美丽的罗赛利海湾,这里俗称英国最美的海湾,诗人迪伦·托马斯成长于此,正如他所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之城。回忆我在湖北美术学院近七年的学习成长历程,母校无疑是我生命中重要的成长之城。

初见


1999年,正值中国高校扩招开始,我从江西考入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一进校报到,即集体去江夏区的部队军营经历一个月的军训。那时候由学工处的董光树老师、团委的艾真才老师以及刚留校到校报的周勋君老师带队。在部队食堂里,周勋君老师给我们讲授了一堂课,大致的意思是“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通过军训,全年级的同学,也都基本互相认识了。


3F6CB

军训完回到学校后,由于老校区新修的教学楼及宿舍楼尚未完工,我们被临时被安排在学校隔壁部队大院旧楼里住宿,这一住就是半年。那时候差不多20多人一间寝室,条件还是蛮艰苦的,但是大家都很快乐。半年以后,我们终于搬进了校园新修的宿舍楼,成为美院学生宿舍第一批住客,六个人一间,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相知

新落成的校门、图书馆与美术馆综合楼,据说是唐小禾院长请来中南设计院的向欣然先生设计的,而向欣然先生则是黄鹤楼重建工程的总设计师。在新修的美术馆的广场前,唐小禾院长召集全体新生给大家讲话,叙述武昌艺专的校史:1920年,蒋兰圃、唐义精、徐子珩等先生齐力建校。1938年武昌艺专校舍被日机炸毁,为延续湖北艺术教育的命脉,学校辗转迁至四川江津。动荡岁月中,全校职员和衷共济,为当时的艺术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1944年3月,时任校长唐艺精与胞弟唐一禾在赴往重庆途中因轮船触礁而不幸罹难。1946年在校长张肇铭的组织下,师生才分三批陆续返汉。对那段历史的了解让同学们对学校肃然起敬,也都为能考上这样一所艺术院校而感到荣耀与自豪。

当时我们班一共有学生29人,其中本省25人,外省4人。意想不到的是我们99级美学班从一开始就颇受关注。最开始引入关注的是一位来自宜都的向平东同学,向平东因为家庭原因,无法支付其学业费用而受到了当时武汉晚报的关注。当时武汉晚报的持续报道以及呼吁捐款,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而后来向平东也凭借着自己的勤奋顺利考上了广州美院的研究生。


记忆中我们班成绩好、文笔好的同学好像特别多,像王中旭、胡莹、付慧敏、罗亚林等同学都考上了中央美院及清华美院的硕博士。而像陈又林等同学在校报上发表的文章就有几十篇。那时,学校校报似乎成为了我们的专属舞台。画画的同学是练画笔,我们美术学的是练文笔。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王涌水彩画评论》就是在大氛围里被促成得。后来我们还陆续投《湖北美院学报》等学术期刊,那时候老师发表一篇学术期刊的论文都不易,所以这些文章发表为我们找工作的时候增色不少。


除此之外,我们班音乐人才也众多,来自广东阳江的金秋同学很擅长主持节目同时也喜欢做DJ,后来他成为北京《新京报》文化娱乐版的主编。而另一个才女胡杨林则因为其演唱的《香水有毒》红遍大江南北。

17DE7

温情

读书的时候,老师与同学们的关系十分融洽。在老校区,老师基本都住在校园里,所以不仅在学习上,在生活上老师们也十分关照同学们。像当时的系主任陈池瑜教授,张昕教授,周益民教授,办公室主任李水清老师,班主任郭子瑶等老师都经常请大家去他们家中玩,到老师家中借书。探讨问题也成为我们课余时间快乐的时光。那时候郭子瑶老师经常教导我们人生要“不忘初心”,这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在行走中经常会迷失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只有不忘来时的初心才会在奋斗中去除芜杂纷扰,坚定的向前走下去。


除了课上课下的言语交流,老师们也会抽空手把手带我们“实践”。那时张昕教授经常带着男生骑自行车逛武昌城旧址,组织大家去荆州老城寻古忧思。周益民教授也常带我们去汉口香港路考察室内设计,带领大家一起参与策划罗丹艺术展,接受武汉电视台访谈。彭莱老师十分愿意和大家畅谈人生理想,谈三毛和撒哈拉。邵军老师把我们带到阮璞教授家中及参与研究生答辩……这些片段镜头,仿佛一下子把我们拉回了20年前,四年中老师们就这样切实的言传身授,不仅仅是课堂授予知识,课下他们的学术、生活诸多方面都在影响着我们。


美术系办公室主任李水清老师主抓学生工作,她把军人家庭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也在美院的学习和生活中传递着给我们。在老师们的督促和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班还曾获得省级文明班级,省级文明寝室等多项荣誉称号。除此之外,公共课上的教学也十分精彩,像黄哲老师课上的古诗朗诵、刘茂平老师课上的哲学思辨、徐晓庚老师的现实批判、周捷峰老师的英文幽默都给我们给予文化之思的无限启迪。课下,因为我是班长,也喜欢组织活动,所以我基本坚持每个月都计划一次全班的集体游玩活动,在游玩中大家彼此加深了深厚的友谊。

2FC8B



现在想来,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还是十分令人怀念的。那时候周益民教授是图书馆的馆长,图书馆晚上和周末也照常开放,学校鼓励学生在课下助工,我们班当时有不少同学就在图书馆勤工俭学,每次晚间和周末,大家总能去图书馆和自习室消磨时光,而恰恰正是这种时光的消磨,让我们有了一种静谧思考的空间。我们读康德、读海德格尔、读弗洛伊德等著作,细细想来,那样的青春年华才是真正令人向往的。

成长

湖美当时人数不多,各系之间融合很密切。每个系的老师我们大致都能叫出名字,大致在校园里碰面还能打个招呼。记得是每一学年最后一个月,全校课程打通,可以选国、油、版、雕、陶艺等实践课程,每门课只限20人,选课的那一天在食堂门口五点钟开始排队,选到心仪的课程总是高兴不已。我也在选修课堂上跟随了秦岭、宋克静等老师学习绘画,没想到短暂的课程使人终身受益。陶艺课我选修了张晓莉老师的陶艺课程,她的作品《流淌的刷子》、《疯狂的钢琴》等经典陶艺,都是我们当时学习的目标。美院每周都开办全校公共讲座,我几乎是一场没落下。尤其是李正文老师的陶艺讲座,每次都是启发很深。后来我选择研究陶艺,其实都是和这些经历紧密相关。

3AC8E



2005年湖北美院开办首届艺术硕士(MFA),首招30人,我也通过考试被录取,重回母校学习,心情无比激动。学校及研究生部对首届艺术硕士也非常重视,导师组队伍师资雄厚,有周韶华、罗世平、徐勇民、陈孟昕、周益民、项金国、张晓莉等教授。学员中也是名家辈出,还有不少美院的教授、老师们。我们的教室安排在粮道街的原印刷厂校区内,每个人都有专业画室,模特全天安排。研究生部主任周益民教授和班主任蔡晓琳老师还专门组织我们去甘南写生。我们后来举办了两次专门艺术展览,毕业的时候创作了一批作品深受好评。我自己也因从理论到创作,通过长时间的创作实践经历,再回到理论思考。这种经验转化使得我的研究有了自己的视角和理论批判学术建构。以此为基础,我在2013年写出了《中国陶艺批评学》,在2014年获得了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这也是中国美术理论的最高奖项。


这一切都要感谢母校及老师们的培养,母校是我心中永远的成长之城,正是这段不平凡的经历,使我能走出鄱阳湖畔的一个小县城,获得兴趣的翅膀,去看世界。人生的成就不在乎你的高低,而在乎你是否在兴趣的轨道上走下去,不忘你来时的路,恰恰母校是我们心中那永不灭的明灯。

1EADD



正值母校百年华诞,衷心祝愿湖北美术学院发展越来越好,培养的艺术人才造福社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繁荣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