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 我们 > 正文

【我·我们】杨飞——回望与前行,我们永远在路上

【来源: | 发布日期:2020-09-01 】

 

一个人,一条路,人在途中,心随景动,从起点,到尽头,也许快乐,或有时孤独,如果心在远方,只需勇敢前行,梦想自会引路,有多远,走多远,把足迹连成生命线。

24F01


杨飞,男,汉族,1987年生于安徽,现为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专职教师。本科及研究生均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师从张导曦教授,擅长工笔画、重彩画、岩彩画,主攻花鸟兼画人物。现为丽江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近年致力于研究东巴绘画和东巴文化,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各项展览并荣获奖项。


一个月前的某日,我接到了导师张导曦教授的消息,他叮嘱我写一篇关于母校的回忆录。我欣然接受之后,细细思忖,原来我已从母校毕业5年有余。关于母校的记忆历历在目,太多难忘的点点滴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在母校的七年学子生涯永生难忘,母校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我的命运和人生轨迹。我只是母校培育出的最普通的万千学子之一,但身为湖美人,我是幸运的。



一、青春予你,岁月铭心


作为2006级本科和2011级研究生,我辗转就读了母校的三个校区——华农楚天学院、昙华林老校区、藏龙岛新校区,经历颇为独特,个中滋味亦不为人所知。犹记201695日我带着的录取通知书来到老校区报道,攻读中国画专业本科。优雅的校园环境让我兴奋至极,全然不知就读的校园并不在这里。随后我们被送到建设中的楚天学院,从此开启了藏龙岛上面朝黄土背朝天乡野大学时代。

73027

2008年奥运会在武汉站迎接火炬传递



交通出行困难、间歇性停水停电、黄土飞扬的校园,让大家纷纷自嘲自己是被抛弃的一届,然而年轻人最善于苦中作乐,短短的几个月我们就已经适应这样的环境,并乐在其中。我们漫步校园后面的汤逊湖畔,欣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们在和风细雨中感受江南水乡风摇千片荷,鱼戏莲叶间;我们沉迷、惊叹于一门门精彩绝伦的专业课学习,原来还可以这样画画!原来我们有这么厉害的老师!,大一就在这样的惊喜连连中度过。

8B506

杨飞《万物静默如迷》200×200CM 纸本重彩 2014



大二回到了心心念念的老校区。老校区像一块玲珑剔透的玉雕,散发着时间沉淀后的温润柔和的光泽。在我的脑海里,它是由以下字眼串联起来的:大门进来的喷泉、高大的梧桐树、女生寝室和篮球场、行政楼前的海棠花、美术馆、小食堂、绘画楼、旁边粮道街中学的广播声、夏日聒噪的蝉鸣、偶尔飞进画室的蜻蜓……回想起来还是那样生动,粮道街、昙华林、胭脂路、民国老建筑、武昌江滩、长江一桥……我的青春便留在了这些地方。我在老校区结识了许多同学和朋友,拜读了许多大师级的美术作品,结束了本科学习阶段,完成了毕业作品并被学校美术馆收藏,可谓收获颇丰。

3942A

2006级本科毕业作品展

怀着对专业的追求,我攻读了本校中国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又开始了新校区的岛民生活。有了之前大一的经历所以并不觉得苦,我更乐于去观察校园每天悄然发生的小变化。中国画系门前的池塘挖好了,水牛泡在水里小憩;去年种上的莲藕,已是满眼翠绿;九月开学,对面起了一排新的宿舍楼;宿舍前面的空地不知何时种上了草甸和波斯菊,在雨后迅速萌生出青绿与粉红;行政楼前面的蜀葵开花了,可以约上同学去写生了;池塘里新放养了黑天鹅,期待明年它们爱的结晶;雕塑系同学又做了新作品,装点美丽的校园……待校园修葺完毕时,我也要毕业了,内心满是依恋与不舍,无奈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三年,我见证了新校区的发展,见证了母校的成长,见证了这段岁月静好。

679D9

研究生毕业照



二、春风化雨,师恩难忘



在校期间对我帮助最大的莫过于各位专业老师,李峰、秦岭、陈运权、肖蓝、叶军、熊明非、周颢、周瓒……一张张脸庞浮现在脑海,是那样亲切。在众多老师里,张导曦老师对我的影响最大。

研究生有幸拜读在张导曦老师门下学习重彩,张老师严谨治学的学术态度、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神、饱满高涨的艺术活力、勤奋踏实的匠人精神,是他备受学生尊敬的原因。观看张老师作画是一种享受,看他气定神闲的将金属箔烫出美丽的色彩,切成特定的形状,不厌其烦的一遍遍累积出丰富的肌理效果,最终营造出耀眼夺目、摄人心魄的独特美感,每当此刻,内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得知张老师常常深夜还在工作室作画,每天画画10小时以上,我们顿时感到羞愧和无地自容,告诫自己必须要更加努力。

2EF54


研究生期间的写生活动



张老师在专业上从不偷懒,每年都身体力行带学生到偏远艰苦的地区做艺术考察,体验自然景观与民族风情,为艺术创作寻找新的灵感与素材,西藏、青海、黑龙江、内蒙、云南、四川、贵州、海南都留下了张老师的艺术足迹。印象最深的是那年在四川藏区,稻城亚丁近4000米的海拔让我们年轻人的身体都吃不消,全程却从未听张老师叫苦叫累。那天结束十几个小时颠簸的山路,大家只休息了5个小时,翌日清晨张老师带领我们徒步上山,向壮美神圣的雪山进发,体验藏民转山文化。过程是艰苦的,高海拔氧气稀薄,每走几步就要停一下大口呼吸,但一路上放眼四处皆是美景,我明白了信仰可以克服一切苦难的道理。在后来的学习中,不论是武汉植物园的长期写生,还是给本科学生担任课程教学;不论是毕业创作期间的挑灯夜画,还是四处奔走的招聘面试,身心疲惫时、想要动摇时,想到老师、想到信仰,想到无限风光在险峰,内心便愈加坚定。

研究生时期我参加了一些学术和省级画展,获得一些名次;研二时获得了当时第一届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全校仅10人获奖);作品入选2014年湖北省美术作品展;研究生的毕业作品获2014年湖北美术学院优秀毕业作品,并被私人收藏。毕业两年之后,当得知自己的多幅作品被收录在湖北美术学院优秀学生作品集,供历届学生学习欣赏之时,内心除了自豪,更多的是感恩,感谢老师们当年的谆谆教导。

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如今我在彩云之南——美丽的丽江担任美术教育工作,继续传播艺术与美。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不敢忘,崇德、笃学、敏行、致美的校训不能忘,身为大学教师的我,在教学工作中丝毫不敢懈怠,默默地将自身所学和湖美精神传递给我的学生。

44C70



研究生导师与同学合影



湖北美术学院,犹如每天抬头便会看见的玉龙雪山,粉妆玉砌、巍峨耸立,任风卷云舒,遗世而独立。如果说我们是艺术道路上的朝圣者,那母校便是我们心中那座永恒的神山。


                   杨 飞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讲师

          2019.10月于丽江



辑:李羿

图文来自: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