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校友动态 > 正文

校友曾梵志首次作为策展人在高古轩诠释“观看之道”:“塞尚、莫兰迪和常玉”画展

【来源: | 发布日期:2020-08-14 】

  

5E4A4


3月26日,在2019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前夕,校友曾梵志首次作为策展人举办的“塞尚、莫兰迪和常玉”展在高古轩香港开展,以引领观众一起读画,体悟其“观看之道”。

6B4BF


保罗·塞尚,《Fleurs dans un pot d'olives》,布面油画,68 x 57 cm,1880-1882。

图片:Courtesy Gagosian


这是一场尤为特别的展览,它不是一个按照年代、作品类型、画家年谱串连出的展览,而是以一个纯粹艺术家的视角呈现出来的图像与图像、线与面、色彩与空间之间相互参照、对比而构建出来的视觉世界。曾梵志没有把自己定义为“通常意义上的策展人”,他希望引导观众依赖眼睛而非语言,以直观的感受去思考与理解塞尚、莫兰迪和常玉三位大师的作品及其之间的关系,使观众通过看画来理解画,从而寻找内心独一无二的世界。


本次展览也是曾梵志通过自己日常读画的经验切入展览的一次尝试。塞尚、莫兰迪和常玉是构建起当代艺术雏形的三位现代主义大师,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艺术发展路径。之所以将三位大师的作品放在同一个空间进行展示,是因为对于曾梵志来说,这是三位“总能引起他长久激动,帮助他想通很多问题”的艺术家,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极富创造性,不执着于过去传统绘画当中的叙事性,转而开始捕捉当时瞬间的复杂性。


为了实现展览的初衷,体现艺术家通过视觉逻辑入手的审美习惯,曾梵志在策展过程中反复对作品的摆放方式进行比较,琢磨呈现方式的不同对视觉效果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次展览更像是曾梵志一次特别的创作,以展览为媒介,用对他影响至深的经典作品来阐述他作为一个观者、阅读者身份对作品的主观理解。在开幕式现场,曾梵志在三位大师的画作前为到场的观众阐述着他的体悟,他的观看之道。


 

高古轩香港特别制作了此次大展的视觉短片,镜头跟随曾梵志的笔姿再现三位绘画大师的艺术语言,中国经典二胡名曲《二泉映月》配乐将三位艺术家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

据悉,本次展览将展至5月11日。


“我始终相信绘画只关乎于观看之道。它更依赖的是眼睛、是感受,而不是语言。我同样也希望观众能意识到这一点,也能通过观看绘画来理解绘画,进而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内心世界。”


——曾梵志寄语

部分展览作品

858FF

乔治·莫兰迪,《Natura morta》,布面油画,28 x 44 cm,1954。图片:© DACS 2018. Courtesy Gagosian

54823

乔治·莫兰迪,《Natura morta》,布面油画,41.2 x 53 cm,1953。图片:© DACS 2018. Courtesy Gagosian

C79D5

常玉,《White Roses》布面油画,41 x 33 cm,c. 1930。图片:Courtesy of The Li Ching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

AD25B

常玉,《Basket of Flowers》,布面油画,80 x 80 cm,1931。图片:Courtesy of The Li Ching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