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春冰,1963年生于武汉,1991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史论专业;2006年研究生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工笔人物专业;现任湖北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湖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美术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三峡大学艺术学院等多所艺术院校客座教授。
启蒙
我想一直以来,无论是学习中国画还是做文艺理论的研究,我的父亲——刘纲纪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影响。
父亲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会教我们画一些中国传统的山水,那时我们还不太懂这里面的意涵与情趣,只是那样根据父亲的指引,慢慢比划、摹习。现回过头想来,方才体会其中之妙意与真趣。

父亲刘纲纪
任教于武大后,父亲一直从事着美学方面的一些研究工作。也是在那时,我读了他许多的书。从他的书中,我意外收获到做美术史研究的乐趣:原来美术史可以让我们通过纷繁的艺术窥测文明,而我们在思考、探寻文明的差异的过程中,亦会收获更多的对人类文明的审视视角。除此之外,来自不同文明间的思考路径及其所蕴藏的智慧常常也会带给我们颇多的灵感与启示。我想这可能是我一直以来坚持做中西美术比较研究的原因之一。
察悟
进入湖北美协后,我被分配到《美术思潮》组织期刊编辑方面的工作,当时在彭德老师与我及众美协人员的齐力下,《美术思潮》创刊号顺利发行。美协及《美术思潮》的编辑工作让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参加展览。为了重新把中国画的理论与实践再梳理一遍,我在时任湖北美术学院院长唐小禾先生的建议下进入了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工笔人物专业进行学习。当时考的是李峰老师的研究生,那时我们班一共八个人,我的年龄最大, 现在想来,学校学习的三年时光,确实是非常难忘。
研究生期间,我的关注点主要还是围绕着中国古代画论的内容展开。古代画论可以让我们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来审视整个艺术的发展。毕业时,我选择了荆浩的《笔法记》作为研究对象。

作者: [五代]荆浩 撰 / 王伯敏 注译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笔法记》对画中国山水画的人而言,可以说起着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笔法记》不长, 但它的绘画观却是十分深刻与独到的。里面讲到几对问题,一个是“华”与“实”的关系。还有一个就是“真”与“似”的关系。荆浩强调“实”与“真”,他强调我们要通过本质、通过自然来观察自然,体现在画面上即要求画家画出对象本质上的东西,而不是追求一个华丽的外形。《笔法记》中提到的一个许多画家都会犯的通病就是“空成其形”,就是说许多画家仅仅从外形上去把握对象而忽略了对象根本的“质”的捕捉与表达,那么实际上这个 “形”就会“失真”、“失实”进而失去意义。《笔法记》要我们求实、求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传神。
《笔法记》作为中国山水画开先河的画论,极大影响了当时的创作,我认为宋代山水画高峰的到来与荆浩的笔法记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荆浩《匡庐图》
宋以前,唐代的山水画基本上都是先钩一个线,然后再在上面填色。到了荆浩这里,山水画第一次启用皴法来表述对象,这是山水画的一个大的进步。在荆浩这里,不同的对象可以用不同的皴法来进行表达。譬如北方的山比较雄劲、刚强,所以它多用斧劈皴来表达这种气势,而到了南方,像董源画的山水,包括荆浩画的有一部分南方的山水,就是用披麻皴来表达水乡独有的石质与纹理。
创作
《暧昧》这个系列实际上是我读研究生时,毕业创作的延续。我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来做《暧昧》系列。那么这个创作的源头是什么呢?
当时我们要考英语四级,为了考过,我们就去外面的补习班上课。我们的补习机构下面有一个叫蓝色天空的酒吧,我们的老师(大多都是外教)上完课就喜欢到那去休息、喝杯酒,然后大家一起坐着聊聊天。




《暧昧》系列 油画
那个时候我就常常观察酒吧里面形形色色的人。“暧昧”实际上就是我对那种人与人之间模糊性的理解。比如两个从门口进酒吧的人,他们可能是同事、也可能是男女朋友,但是一进来,喝了酒以后,两个人的关系就大致弄明白了。另外两个人从刚刚见面到可以在那里像老朋友一样海阔天空的聊,那么实际上他们是通过酒吧这么一个场所来实现一种“暧昧”。“暧昧”是我们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它表现了真善美的东西,也反映过丑的、恶的东西。
《暧昧》系列的创作是基于三四十年代的那种怀旧风的影响,在绘画表现上它更偏重于浪漫主义的风格。很多人把它归结为当代,其实上它不是,它只是进行了一个材料上的转化。



《暧昧》系列 水墨
由于我是画中国画出生的,所以《暧昧》系列画了很多的水墨作品。但我本身也是做史论研究的,所以我对材料实际上也有很多的想象,我会热衷于做一些突破或者说不同的尝试。比如我会先用宣纸画了一个粉本,然后再用同样的构图、同样的笔触到油画布上再进行创作,这里面整个的技法包括里面的很多的东西实际上全部都是中国画的,但我想,用油画颜料、油画布、松节油等进行个材料上的置换后,画面会不会呈现出什么新的火花,这是我《暧昧》系列油画作品诞生的原因之一。


《云中行》系列
《暧昧》之后,我又做了一个系列叫《云中行》。《云中行》系列属于超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它通过梦境来折射现实生活。大致看来,我基本上是每十年做一个系列,《暧昧》系列当时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宁波美术馆等美术馆做个展,做完以后,我就迅速进入到《云中行》的创作之中。《云中行》是从08年开始的,到现在,将近十年的时间。去年从罗马到纽约最后一站完成,《云中行》系列也就基本上完成了。





《云中行》系列
《云中行》这个系列完成后,我现在在准备做一个新的尝试——《座位》系列。《座位》系列计划用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来关注我们这座城市中形形色色的人。从浪漫主义到超现实主义最后落地为现实主义,我想我一直在探索的仍然是一种复杂关系网络中的人的生存状态、通过艺术的方式、人与人、人与社会或将都有一个归宿。关于现实主义系列,我想在形式上做得更加当代一些,如何去做?怎么做?可能是我下面要思考与探索的方向,我现在也正在收集相关的资料,准备今年开始这一系列的创作。
交流
我的第一次国际交流大概是在2006年于韩国大邱MJ美术馆举办的关于《暧昧》系列的展览,当时那个展览在韩国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后来展览从韩国到德国、到意大利、到法国、再到英国,最后到纽约,我实际上有了很多交流的机会,当时出了很多画册,也接受了很多评论家的采访。那时我开始觉得我们是能够有一点点成绩的,那么这个成绩归功于什么呢?我想就是我们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深度的发掘与重新的赋活。我们独特的思维方式、我们的哲学、我们的文艺批评以及画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土壤,充分发掘与激活它们,实际上是可以做出很好的作品的,如何去合理的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我想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值得思考的问题。

山水之一4(应作如是观)
我记得在纽约做《云中行》系列的展览的时候,大家会非常的惊奇,他们把我的创作归成为实验水墨,或者说很当代的水墨或者其它的所谓的标签。我觉得他们其实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我们的文化。笔墨实际上跟中国的哲学还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的笔墨不是一个虚的概念,它往往寻求用心来体察外部世界,然后再借助情感的起兴来表达对象。

山水之一1(一切有为法)
我在国外做了很多的展览,这些展览实际上也是在传播我们中国的文化,我们通过展览的方式告诉西方,中国的笔墨是一个极具灵魂性的东西。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国外的艺术工作者,他们虽然对中国的这些表达比较陌生,但从他们的反馈来看,他们其实是十分认可中国的这些文化的。我们国家现在在经济方面强大以后,文化的自信与发展也应该跟上,作为艺术家,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推进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这是国家文化传播的需要,也是我们艺术家应有的社会责任。
希翼
这么多年我非常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其中要特别感谢当时的唐小禾院长,因为当时是在唐小禾院长的提议与鼓舞下,我才去报考我们湖北美术学院的研究生,我才会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有着更进一步的发展。在他的帮助下,我学会了怎样真正的去创作。
湖北美术学院明年就是她的百岁华诞,学校从武昌艺专一直走到今天,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人才。这里面实际上是有很多优良的传统可以去梳理。梳理好我们的这些历史,可以让我们的年轻学子更好地继承我们的传统与精神,与此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更加自信地去开拓属于自己美好未来。
现在学校正值高速发展期,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师生、我们的各职能部门都在共同的成长。这些年我们也一直在努力地申报博士点,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个努力也将会有所收获。
我现在美协工作,就美协的工作而言,我希望美协以后要与学校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要给我们年轻的老师提供更多的平台,更宽广的艺术交流与展示机会。现在我们的湖北美术节已经做了六届,我们的国际艺术节也做了三届。通过这样的平台,我们的老师正逐步走向国际,以后这样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
最后,在这里要再次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也在这里衷心地祝愿我们的母校在教学、科研以及创作上,不断地焕发出青春,在承接武昌艺专传统的同时,面向未来,乘风破浪,再创一个崭新的纪元。


刘春冰老师寄语
访谈 / 编辑:肖勇
图片:刘春冰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