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 我们 > 校友访谈录 > 正文

【校友访谈录】鲁虹——半路出家,砥砺前行

【来源: | 发布日期:2020-09-01 】

近日,《校友访谈录》栏目组一行人来到武汉合美术馆,在这里,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老师。作为当代艺术的重要参与者与见证人,鲁虹老师亲自向我们分享了他数十年从业经历里丰富人生感悟以及艺术启发。今天,就让我们再次随着《校友访谈录》栏目,一起走近鲁虹,走进他诚挚、朴素的艺术世界。

6D2C1

鲁虹,批评家,䇿展人。1954年1月生于江西。1978年考入湖北美术学院,现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武汉合美术馆执行馆长,湖北美术馆客座研究员,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其作品先后4次参加全国性美术展览(两届全国青年美展、两届全国美展)。出版相关学术专著有《鲁虹美术文集》、《现代水墨二十年:1979——1999》、《为什么要重新洗牌》、《异化的肉身—中国行为艺术》(与孙振华合作)、《越界:中国先锋艺术1979-2004》、《蜕变——鲁虹艺术批评文集》、《文革与后文革美术1966—1978》、《中国当代水墨1978—1999》等。

鲁虹新书《半路出家》封面及扉页


“我从小就渴望当一个画家,为了追求这一目标,也付出了多年的努力。有意思的是,就在我参加了几届全国美展信心大增、朝着这个目标迅跑的时候,我却为提高全面修养而糊里糊涂地走上了当批评家之路,以致成了一个半路出家的人。”——鲁虹《半路出家》节选

46C47

鲁虹也许并不知道,自1978年考入湖北美术学院时起,在他脚下所站着的这片土地,即将开启他人生中一段全新的艺术之旅。1979年,还是大学二年级的鲁虹便凭借其创作的中国画《在知识的海洋里》参加了“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而随后,应《湖北美术通讯》主编陈方既老师之约所写的创作感受,也成为他往后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伏笔。


陈方既老师在看了鲁虹的“创作谈”后,萌生出了想要调鲁虹去湖北美协工作的想法,然而档案投递的失误,戏剧性地让鲁虹在毕业后错失了直接前往湖北美协工作的机会。毕业后的鲁虹被分配到二七工业学校工作,虽不在同一个地方共事,但他与陈方既老师的联系也从未断过。期间鲁虹一直与陈方既老师保持沟通,分享自己的一些体会与想法。幸运的是,三年后鲁虹还是如愿被调入到湖北美协工作。

44F02

2012年拜访陈方既老师


正如鲁虹在其新作《半路出家》中所说的那样,“在冥冥之中,总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把他拉向美术批评。”进入到湖北美协工作后,鲁虹一直协助着陈方既老师做着《湖北美术通讯》的编辑工作,然而,当时陈方既老师认为,优秀的艺术家已经有很多,但从事艺术批评的人才却相对匮乏,于是陈方既老师便有意识的培养鲁虹做艺术批评方面的工作。绘画出身的鲁虹在此时还并未意识到“艺术批评”将成为他往后艺术生涯中的重要转折。

59117

1990年 离开武汉赴广州前与朋友聚会

(左起:李凇、彭德、严善錞、黄专、鲁虹、皮道坚、祝斌)


1985年,在湖北美协与周韶华老师的支持下,《美术思潮》杂志以推动艺术变革为目的开始创办,由于工作需要,鲁虹出任了该杂志的编辑部主任一职。编辑部的工作,让鲁虹不得不具备更加宽广的视野与系统的理论基础,于是他开始阅读大量的书籍。随后在《美术思潮》停刊后《美术文献》的相关工作,以及1993年调入深圳美术馆工作的20年,也都让鲁虹对于文字有了更加敏感且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这些经历也培养了鲁虹对于艺术现象进行深挖进而灵敏把握艺术发展基本规律的能力。虽然一直保持着艺术创作的热情,但很显然,此时鲁虹工作重心已经从艺术创作转向了艺术批评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如今看来,他人生中的这些转折与改变同样为他的从艺之路带来了丰沛的收获。

59501

鲁虹出版的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书籍

4903B

鲁虹主编的三套中国当代艺术图鉴

2014年1月,鲁虹按照国家的规定办理退休手续。也是在这一年9月,武汉中电光谷创办的合美术馆挂牌成立。受黄立平先生的邀请,鲁虹为合美术馆策划了开馆展“西云东语展”,而后他也于2015年元月正式担任合美术馆的执行馆长。合美术馆为鲁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领导的支持,朋友的照顾,让重回武汉的鲁虹倍感温暖。回到武汉的鲁虹不止一次的感谢和感恩朋友与领导们的信任与支持,他回汉后策划的一系列展览不仅获得了行业内的高度认可,同时也让一大部分的普通民众将目光聚焦到艺术发展本身这件事上。对于他的这些努力,我们相信无论是对于他个人,还是对于整个地方的艺术生态发展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收获。


在谈及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逻辑时,鲁虹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起产生的。早期,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很多艺术家希望能通过超越文革的基础模式,来实现艺术的现代化。所以早期,艺术表现上确实有一个学习西方、模仿西方的过程。但我们一定要很正常的看待这个问题,就像每个小孩都是从模仿慢慢走向创造一样,中国的当代艺术也是这样。我们应该客观审视,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事实上,我们中国的当代艺术在90年代以后,就已经开始走向成熟。我们涌现出了像徐冰、傅中望、魏光庆、张晓刚等这样一批优秀的艺术家。他们注重传统、注重中国的现实生活,这个就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一些东西。”

454CA

魏光庆巜唯物主义时代》


从整体来看,当代艺术应该是一个健康的、伴着改革开放产生的一种新的艺术形态。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和这个时代文化形态相匹配的艺术,而当代艺术就是和我们这个时代文化形态相匹配的艺术。它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值得我们研究的事情。此外,关于当代艺术作品的价值判断,我们一定要将它放置于艺术史的维度中进行横纵的比较。在鲁虹看来,当代艺术作品一定要来自艺术家对现实的真实感受,并通过其作品反映出当代文化的信息量。“为什么我们会对徐冰、张晓刚、傅中望这样一批艺术家进行关注与推举,因为他们的作品不但关注中国的现实,同时也保持着和传统的内在联系。”像傅中望作品多体现的是与传统榫卯结构的联系,徐冰作品体现的是传统文字与绘画的联系,而张晓刚的作品则反映的是中国五六十年代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能真切感受到时代的印记与温度,以及艺术家个人对当前文化的思考。

CE023

徐冰《天书》


对于展览的优劣与否,鲁虹表示,好的展览应该是有问题意识的。例如合美术馆的学术定位是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在具体的运作上,美术馆也主要是从两极上进行考虑:一方面美术馆侧重于做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的个案研究;另一方面美术馆也努力推介艺术新人,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前一方面,合美术馆先后做了傅中望、张大力、王广义、方力钧、庞茂琨、苏新平、徐冰、刘庆和、蔡广斌等艺术家的研究展;而在后一方面,合美术馆则先后做了一系列青年艺术家的群展与个展。总的来说在展览的策划上,美术馆更加看重于艺术家所关注与探讨的问题以及艺术家本人对这些问题所给出的解决方案,在鲁虹看来,重复别人的价值在展览上是意义不大的。

EAC36

刘庆和巜是你?》


对于时下大家所热议的国内美术馆发展问题,鲁虹也提出了一些自已的见解。鲁虹认为,美术馆作为一个提升全民文化素质与艺术修养的公共机构,不应该完全被当作企业一样去运营,因为一但涉及到利益问题,美朮馆的方向就很难纯正。中国的美术馆发展机制不同于国外,国内美术馆的发展只能渐进而不能激进,一味的按照国际惯例来做,在中国的土壤上会面临诸多的“不适”,实施起来也会相对困难。相比于国外,国内目前相关的政策与机制明显有些滞后,未来,我们的美术馆发展之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采访最后,鲁虹老师也在学校百年诞辰来临之际,送上了他最诚挚的祝福:“作为一个有历史厚度的学校,我希望我们能继承学校的光荣传统,不断地发展下去。同时也衷心的祝愿母校百年华诞之际能再创辉煌。”

68237

鲁虹老师手写寄语


文章编辑:肖勇

图片来源: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