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 我们 > 正文

【我•我们】项祎——忆2005年的一堂雕塑创作课

【来源: | 发布日期:2020-09-01 】

2005年,中国人口达到13亿;汉城更名为首尔;澳大利亚加入亚足联;魔兽世界国服上线;李安拍《断臂山》获得奥斯卡奖;格莱美最佳新人是Maroon 5;画家陈逸飞辞世。这一年,湖北美术学院还在昙华林校区教学,雕塑系教室仍然在篮球场旁的二层楼小院内,而我们也进入了雕塑专业在本科阶段的最后一年。

29F3C




项祎(项一)2000年始就读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专业,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专业,获硕士学位。2009年至2016年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二工作室主任。2016年攻读西安美术学院中国古代雕塑文化学研究方向博士。2016至今工作于湖北省美术院雕塑与新媒体创作室,二级美术师。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国家艺术基金青年项目主持人,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成员,湖北省美术人才培养工程“百人项目”成员。


2011年10月于西部美术馆举办“移植根本”项祎作品展;2018年3月于武汉美术馆举办“虚像点”项一个展。多次参加国内外群展并获奖,作品被多家艺术机构、美术馆收藏,公共艺术作品也落成于武汉、天津、上海、兰州、澳门等多个城市。


那堂课


那年初夏,大五的我们正在上一堂雕塑创作课,任课老师是傅中望先生和田喜先生。后来我们戏称那是一堂“混沌”的沉浸式体验课。所谓“混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物理层面上,两位先生偶尔需要香烟助力思考,而且只需一根火柴,因为火星还未燃尽,另一支烟已经续上,这场景像极了奥运火炬传递。若此时不开门窗,室内很容易产生“混沌”的既视感。从意识层面上,虽然前面四年经历了素描课、泥塑课、金属焊接课、木雕课、石雕课等诸多基础雕塑课程,如今我们已是雕塑系大五的学生,但在进入个人创作中时却发现,还是被雕塑创作的概念“混沌”了一脸。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开始又如何收尾?如何把二十来岁的满腔热情和泥桶里的干泥掺揉在一起?这都是当时我们所面临的并亟待解决的困惑。


课堂上,当大家讨论到各自的创作想法时,两位老师常提醒我们要用作品来说话,做出有意义的雕塑。有人说“灵感如同荒原上的小苗”,田老师引导我们在“荒原”上开辟新土,保护这颗“小苗”,基于雕塑造型,是在本体语言上寻找自己的方向。而傅老师则鼓励我们朝四面八方分支的“小路”上“种苗”,不拘泥于造型,不拘泥于任何传统框架,从新材料、新并置组合、新技术里找方向。老师通常会拿出一些现成品材料,鼓励我们要打破惯常的创作思维去构思方案。在雕塑创作中材料形态的选择、材料质性的利用、技术的介入方式和最终的视觉呈现都将成为作品表达的有效解释,一切改造都是给想要表达的观念创造出了合适的物象载体。当时的我们对这诸多教诲虽然不能全懂,但也一知半解的记下了,直到后来经历了大量创作实践方才有所领悟。

47F11


(那一年的我们)


阿纳森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中提到观念艺术的方式概念“一件艺术品从根本上说是艺术家的思想(idea),而不是有形的实物——绘画或雕塑,但有形的实物可以出自那种思想”。雕塑观念着意的关注点是存在于艺术内部的观念本体,而在其表达过程中所借助的外在视觉形式,只是这种隐喻和象征行为的表面化载体。


当代雕塑的发展和新变,其实就是雕塑艺术家观念嬗变的体现。雕塑艺术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其实反映的就是雕塑艺术家观念的多元化。而其雕塑观念得以形成,是受雕塑艺术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驱使,其作品就是对社会意识形态或社会需要的呼应;也可能是出于雕塑艺术家对于作品创新的冲动,对于艺术的执著追求就是其创作的内驱力;还有可能是为了某种心灵的宣泄、安慰、释放,或是为了求得精神寄托,当然还有很多种可能。观念的变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反映了雕塑艺术家创作内驱力的变化。因此,批评家、观众可以通过对观念的表达轨迹追寻当代雕塑艺术家创作内驱力的心路历程,同时也可以通过对观念的表达轨迹追寻雕塑作品的艺术境界。




那些作品



物质,它是一种观念的延续,艺术家个人观念的延续。在我2018年个展《虚像点》中,作品《平行世界》即是一次观念的物质表达,将对当代社会体系、关系的感受融入作品。视觉上回到了一个赏玩鱼缸里金鱼的雅趣情境之中,细细端详一滴鲜红的血液。所有鱼缸的水平面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别于地球重力的水平体系,将这个内在体系称之为平行世界。就如科学家的幻想一样,同一个时空里运行着另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我们共用这同一个空间却互不可知。每个鱼缸里有一滴溶血,更多的是代表血缘、亲缘。用血脉关系来联结着“平行世界”,看似平静的表面下却有些许波澜,各异中相互呼应。用雕塑的方式,物质化的形式展现个人观念的语境。血液、鱼缸关联、成型、并置被赋予个人化的表达。角度、观念、立场生发出个人创作,以观念为主轴又带出另外关于空间、物质的转换。


B2FA

(我的《平行世界》)


展望的雕塑反映了“物质即观念”的想法,显示出关注雕塑客体与外部环境以及社会的关系和对话,强调技艺的重要性,即返回工艺。徐冰认为:“悟性出于勤奋﹐观念来自手工。”高名潞认为:“手工”超越形式与观念。在艺术实践中,手工劳作自身重新成为定义作品意义的核心要素。甚至,在很多作品中,一旦忽视其中的手工性要素,作品的价值就会完全消失。”在当代观念艺术介入雕塑艺术之后,重新提出对工艺性和物质性的思考,无疑是对主流时尚的一种反思,关注雕塑艺术家回归生活、思考艺术、重塑新的观念。



2010年宋建树《剔》个展中展出的作品《嘿!宝贝》,把废弃红木的“芯”掏出来,将它的外壳焦炭化。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更多的是宋建树个人经历的视觉化,后者则是他对对象材料特性的彰显。焦炭化的方木料是一种人工化的、死亡的、绝望的状态,木芯光滑、紧密、呈现一种自然、精致的状态。从他在木料场找到这块料,到迎接宝贝的诞生,作者对物质本体,对木这种材质从观察它到感受它再到在作品表现出纯粹的物质形态,可见他对作品的可感性要求高于可读性。



224F7

(宋建树作品《嘿!宝贝》)


物理学前沿理论“弦论”,可以用来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它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来像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按照当前流行的观点,意识是完全基于物质基础(我们的脑)而存在,但意识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实在。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交响乐,可以用一套乐器把它们演奏出来。但这套乐器本身并不是交响乐,意识是大脑演奏的交响乐。这个图像为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识和物质的统一,开辟了新途径。


2009年,王思顺开始创作作品《不确定资本》,并在之后一直持续发展、延伸,并在个展《错误的身体》中推出。这件作品初始时,是297枚一元的硬币被熔铸成一个高32厘米,直径60厘米,重750克的圆柱体。将定量钱币熔化并铸造成钢锭,卖掉,用卖来的钱全部兑成更多的硬币再熔铸成钢锭,再卖掉,再熔铸,循环不止。钢锭大小和质量变化是随着资本运行的变化而变化,将无形的资本运行有形化,每一枚融入的硬币虽然已经看不到了原型,但时间和空间在这件作品上作用着。展示出来的这个钢锭造型只是整个作品某一阶段的物化体现,熔铸加工过程只是作品物化的手段,资本运行的流程和艺术家要表达的观念才是作品的核心。他将物质及其不同形态之间的关系转化作为自己创作的核心,并以不确定的未来为目标,在其后的实验中逐步加入对包括“流通”在内的社会规则的讨论。



CC05

(王思顺作品《不确定资本》)


突破与回归

我们从大学的“混沌”中走来,逐渐明晰了自己,明晰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创作。学会用感受去面对世界,用物性去呈现思虑。当代雕塑创作的突破和回归,是在不同价值需求下的实验和探究过程,其目的就在于,不同的语境下通过雕塑媒介传达有当下意义的思想观念,摆脱浅层无意义的经验重复。拟通过雕塑载体呈现社会个体与整体的状貌,并且提出一些有意义的话题,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文末回到这篇文章的初始,感谢这堂创作课的任课老师傅中望先生、田喜先生,感谢当年雕塑系的老师们,感谢在校期间所有指导过我们的老师们。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2000级祝母校:百年华诞,再创辉煌!




文章编辑:石玲玲

|文:项祎